学术型培养计划/Eduction Programs in Specilities 学科(专业)名称 地理学 学科(专业)代码:0705 学科(专业)简介: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综合性学科。本专业旨在培养地理研究、地理信息采集与分析、区域地理规划等方面综合性专业知识技能。利用空间认知理论、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空间信息技术等探索地理空间认知规律、地理信息获取、处理、表达以及综合分析和模拟地理现象及地理过程。课程内容主要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涉及地理信息的时空结构和机理,地理信息的获取、建模、加工、处理、分析、表达和应用等,为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先进的方法论和技术,为资源与环境管理及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现代地理学及相关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努力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体要求是: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和敢于担当的人才,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掌握坚实的地理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广的跨学科知识基础,掌握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分析等技能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熟悉科学研究从数据采集到定量分析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具有符合规范地完成研究报告、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能够使用一门专业外语进行学术论文写作;胜任资源环境规划管理及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工作,就业面广,或具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基础。 3.在知识获取、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拥有基本的学术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 二、研究方向 1.地理过程建模与分析 主要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地理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在揭示不同尺度地理现象和过程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动态演化机制、探索南方红壤水土流失区以及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主要城市的地表演化过程与机理方面具有特色。在植被、人工地表、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监测方面具有优势,拥有多项创新技术,包括地表不透水面、建筑物、水体变化信息的检测技术、农作物自动监测技术、山区植被物候多尺度时空演变分析技术,以及地表多参数时空建模工具等。 2.地理信息系统 形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特色学科方向,以区域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及行业应用为引领,聚焦于大规模多源异构时空数据的挖掘与可视化分析推理,揭示隐藏于自然与社会系统中的时空特征和模式,建立面向资源环境、数字区域等应用的空间信息共享与地理大数据服务平台。全面持续地服务于“数字福建”工程的总体规划、顶层设计、骨干项目建设、重要平台运维,已成为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主流IT技术紧密结合,面向数字区域和行业信息化的技术创新基地。 3.环境与自然资源遥感 形成“遥感科学与技术”特色学科方向。重点开展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地理生态系统的数字化建模与模拟、空间数据挖掘与地理知识服务等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展时序遥感、高分辨率遥感和无人机遥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处理技术研发,致力于集成多源空间数据的区域资源环境深度应用;从基础理论、前沿技术、软件产品、产业化推广应用等环节全链条地开展虚拟地理环境与三维地理信息服务研究。 4.城市与区域规划 形成“乡村地理学”、“综合地理学”两个特色学科方向。致力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农村区域发展、环境-社会动态的科学诠释,重视综合研究“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的海峡西岸城市群、专业化农业区域和典型脆弱区的演化机理、格局变化、结构模式、影响效应与调控机制。在福建、广东、安徽、湖北、云南、四川、新疆等省区留下了坚实的规划足迹;在海丝文化传承、红色文化旅游和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上成功研发了成套技术和虚拟现实体验。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1.脱产学习硕士生基本学习年限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四年,实行学分制。其中,第一年用于课程学习,其余时间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实验和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答辩在此培养年限内安排。 2.硕士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必须累计修满29学分,其中必修的学位课程至少要达到20.5学分。学位课程经考试及格(60分以上),非学位课程经考试或考.查及格(60分以上)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 四、培养方式 本专业硕士生培养采取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导师个别指导和研究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进行。课程学习实行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既要发挥任课教师的讲解、指导和检查督促的作用,又要发挥硕士生主观能动性,培养硕士生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与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指导教师既要保证硕士生深入掌握本学科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基础理论,又要让硕士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五、培养环节与学位论文 1.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在导师或导师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并由导师审核。 2.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是硕士生培养的核心环节,注重研究生自主学习、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硕士生一般在第一年内完成培养规定的课程学习。 3.学术交流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加强硕士生国内外学术交往的能力。要求硕士生至少参加一次全国性或省级以上行业学会(协会)主办的学术讨论会,每年在院级或校级学术报告会上做或听学术报告2次以上,鼓励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学术报告。毕业时提交6篇不少于500字的“在学期间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总结,并请导师审阅,完成后获得相应的学分。 4.做好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开题工作 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进行,论文题目可以由导师指定,也可以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自选。学位论文选题既要反映本学科领域当代科技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进展,对经济建设具有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也要考虑实验技术和物质条件的可能,并与本单位研究方向和导师专长相结合。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由硕士生在充分阅读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必要的实际调研工作基础上独立提出,确保课题及论文研究有坚实可靠的基础,并在第六学期完成全部研究工作,撰写学位论文,送审并答辩。开题报告要求查阅不少于80篇的中外文文献资料,并且近5年内文献不少于40%、外文文献应不少于30篇。硕士学位论文要充分反映课题研究中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研究的课题要有新见解或新突破。 开题报告由开题考核小组根据《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试行)》规定分别打分,开题成绩不及格的要重新开题。第一次开题没有通过的同学,至少间隔2个月以上才能进行重新开题。 5.撰写学术论文 硕士生在学期间至少在本研究领域核心期刊(含)以上刊物、以研究生本人署名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本人为第二作者的学术论文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的论文(含已录用),并且署名福州大学为第一单位。 6.学位论文全面审查及预答辩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由导师和研究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和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全面审查,保证学位论文相关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预答辩安排在第六学期开学初,需在论文送审前至少一个月进行预答辩。预答辩由研究生向导师提出申请,导师同意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电子邮件反馈给各学位点负责人;研究生教学干事依据研究生个人申请汇总预答辩名单和题目,学位点负责人根据导师反馈情况进行增删,形成实际预答辩名单,并择时安排预答辩。预答辩考核小组由3名以上(含)硕士生导师组成;预答辩考核小组对预答辩要有明确的结论:通过或不通过,其中不通过的要有明确的理由。研究生通过预答辩后,要针对预答辩提出的问题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并填写《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情况表》。 7.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的研究、撰写和答辩,培养硕士生独立工作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养成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如下: (1)规范性要求 论文所包含的以下几个部分是不可缺少的:选题依据、研究进展综述、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说明、数据和资料来源说明、研究结果、结论及其可靠性与有效性分析。论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论文选题的理论前提成立且可靠。 ② 所有地图图件均需要采用国家标准地理地图或以之为底图。 ③ 原始数据和资料要标注来源出处;野外试验点、采样点或所研究区域的样本取样点必须配有全球定位坐标。 ④ 所有研究和分析采用标准或规定的分析方法,并注明出处;新方法必须详细描述其机理、步骤与操作程序。 ⑤ 文中需附中英文图表题,计算式应清晰规范,必须用公式编辑器编排,并有顺序号。 ⑥ 核心学术概念要明确、严谨、有效,避免将生活习语或流行语用作学术概念;除了本一级学科惯用缩略语外,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 ⑦ 论文必须有适量的外文参考文献,且与中文文献一起做到规范引用。 ⑧ 论文应有专门章节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可靠性与有效性分析。 (2)质量要求 选题应围绕一个地理学学术问题或应用地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来进行;所用数据翔实和有效;研究方法针对性强;技术路线清晰可行;逻辑较为严谨;研究结果具体,可信度高;写作规范;结论明确。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在地理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是理论概念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开发新数据或创新现有数据的使用方式,研究问题的创新。具体如下: ① 概念和理论的创新。在本学科领域提出新的概念或理论,新的概念和理论具有一定的概括和解释能力。 ② 方法的创新。使用和开发新的研究方法,包括数据采集、观测、实验、分析、测量、计算和展示的方法或指标体系,新的方法和指标体系有一定的合理性。 ③ 数据的创新。通过采用更为先进的观测或实验设备,或者设计新的调查方案获得新的数据,或者开发已有的数据,用新的理论视角找到新的数据使用方式。 ④ 研究问题的创新。采用现有的理论或者方法,对新出现的自然或人文现象进行研究,并有一定的发现。 8.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按照《福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阶段管理实施细则》执行。硕士学位论文须进行公开答辩,答辩不通过的,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1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论文送审和答辩。 六、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在校期间,要求研究生辅助导师或任课老师或课题组长完成至少120小时的课程上机指导、野外科学考察任务等实践活动。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八、毕业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照培养方案的规定,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录用),通过论文答辩,达到毕业和学位授予要求,由学校分别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上一条:2009年研究生招生信息/Information about Enrollment